地下室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承重、防水等关键功能。然而,混凝土微裂缝却是地下室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这些看似细微的裂缝,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地下室结构的耐久性,还可能引发渗漏,威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因此,探究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的治理方法至关重要。
一、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成因剖析
(一)温度应力作用
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过程会释放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由于混凝土导热性差,内部热量难以快速散发,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微裂缝。例如,在夏季高温施工时,这种因温度应力导致的微裂缝更为常见。
(二)干缩变形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散失,导致体积收缩。若收缩受到约束,如地基、钢筋等的限制,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进而引发微裂缝。地下室混凝土结构尺寸较大,水分蒸发不均匀,干缩裂缝更容易出现。
(三)施工质量缺陷
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操作也会造成微裂缝。比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收缩增大;振捣不密实或过度振捣,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均匀;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无法充分水化,强度增长缓慢,表面干燥过快,都容易产生裂缝。
(四)地基沉降
当地下室地基处理不当或地基土性质不均匀时,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这种沉降会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微裂缝。
二、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类型及特点
(一)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通常较浅,宽度较小,一般在 0.05 - 0.2mm 之间,多呈龟裂状分布。这类裂缝主要由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对结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但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容易引发渗漏。
(二)深层裂缝
深层裂缝深度较大,可达混凝土构件厚度的 1/3 - 1/2,宽度一般在 0.2 - 0.5mm 之间。它往往是由于温度应力、混凝土内部约束等原因造成,对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有一定影响,可能会发展成贯穿裂缝。
(三)贯穿裂缝
贯穿裂缝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裂缝贯穿整个混凝土构件截面,宽度较大,一般大于 0.5mm。这种裂缝会严重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破坏结构的防水性能,对地下室的安全使用构成极大威胁,多由地基不均匀沉降、严重的温度应力等因素导致。
三、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治理方法
(一)表面封闭法
适用于宽度小于 0.2mm 的表面裂缝。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去除灰尘、油污等杂质,然后使用毛刷或刮板将环氧树脂胶、聚氨酯密封胶等高分子密封材料涂抹在裂缝表面,形成一层封闭膜,阻止水分和有害介质侵入。例如,在地下室墙面出现细微表面裂缝时,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表面封闭,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入,保护混凝土结构。
(二)压力注浆法
对于宽度在 0.2 - 1.5mm 之间的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压力注浆法是常用的治理手段。根据裂缝的性质和要求,可选择水泥基灌浆材料或化学灌浆材料。水泥基灌浆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好,适用于对结构强度有一定要求的裂缝;化学灌浆材料如环氧树脂灌浆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粘结性,能有效填充裂缝并与混凝土牢固粘结。
施工时,先在裂缝两侧钻孔,埋设注浆嘴,然后用密封胶封闭裂缝表面,形成一个封闭的注浆系统。通过注浆设备将灌浆材料以一定压力注入裂缝中,使材料充分填充裂缝,达到修复和加固的目的。在处理地下室底板贯穿裂缝时,采用环氧树脂灌浆料进行压力注浆,能够有效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
(三)结构补强法
当裂缝对地下室结构承载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时,需要采用结构补强法。常见的补强方法有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布法和增设钢筋混凝土围套法等。
粘贴钢板法是将钢板通过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粘贴碳纤维布法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特性,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抗剪能力;增设钢筋混凝土围套法则是在原混凝土构件外侧浇筑一层钢筋混凝土,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量,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例如,在地下室梁出现较严重裂缝时,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法进行补强,能够显著提高梁的承载能力,确保结构安全。
(四)防水处理法
针对因裂缝导致的渗漏问题,在裂缝修复后,还需进行防水处理。可在地下室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等,形成一层防水涂层;也可铺设防水卷材,如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增强地下室的防水性能。同时,对于地下室的阴阳角、管根等薄弱部位,应进行加强处理,确保防水效果。
四、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预防措施
(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控制水泥用量,采用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水泥水化热。同时,严格控制水灰比,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二)规范施工工艺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产生离析现象;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避免过振或漏振。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湿草帘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
(三)加强地基处理
在地下室施工前,对地基进行详细勘察,根据地基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法、强夯法、桩基法等,确保地基的均匀性和承载能力,减少因地基沉降导致的裂缝。
(四)设置变形缝
根据地下室的结构特点和长度,合理设置变形缝,将结构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释放结构内部的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地基沉降等因素产生过大的应力而导致裂缝。
地下室混凝土微裂缝的治理需要准确分析裂缝成因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并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有效的预防,能够确保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稳定和防水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工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先进、有效的裂缝治理和预防技术,为地下室工程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漏了吗公众号
朗凯奇公众号